14对师徒登台亮相:“名家传戏”赓续戏曲薪火
2023-05-03 08:02:50 来源: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14对师徒登台亮相,点燃一盏盏戏曲传承之灯——
“名家传戏”赓续戏曲薪火
演出前,刘莉沙(左)对弟子张贤进行指导。 河北日报通讯员 吴 思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亲手给弟子上妆、再次示范戏中细节……4月29日晚,保定老调经典剧目《潘杨讼》登上河北省杂技团天缘剧场,唱响《调寇》一折。舞台中央,献艺的是青年戏曲人才——19岁的王冠雄、21岁的张乐。舞台一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调(保定老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金奖获得者韩文梅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两位弟子。
这一晚,她将舞台交给弟子们。“36年前,我首次参赛登台,师父王贯英给我点的就是《调寇》。今天,你们首次登上会演大舞台,我把这一折点给你们。好好唱,传下去。”韩文梅的一席话,令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们热泪盈眶,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一出戏、一个人,往往就能撑起一片戏曲的天。
连日来,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河北石家庄持续演出,“名家传戏”折子戏专场备受期待。张树群与张颖超、王少华与陈啸、栗桂莲与郭梅芸、苏凤丽与窦玮等,来自全国的14位戏曲名师与弟子们共同登台,为戏曲传承发展续脉谱缘,点燃“北方戏窝子”的星星之火,让戏曲薪火相传,大大激发观众们看戏的热情。
毋庸讳言,传统戏曲当下面临的处境不容乐观。在中国民间,河北有“北方戏窝子”之称,有着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曾有河北梆子、评剧、丝弦、坠子戏、东路二人台、老调、四股弦、武安落子、河北乱弹、二人台等几十个剧种,但以前大多生存状况堪忧,发展后劲不足,有些剧种甚至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数年前,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统计数据显示,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西路评剧、罗戏、小落子等12个剧种日渐消亡。
传统戏曲振兴,人才最为关键。“‘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非常讲究缘分。换言之,徒弟要找名师,而名师也在寻觅佳徒。很多情况下,可谓‘非其人不传’。再加上体制因素,剧团的很多名家老艺人‘人走艺消’,到点退休,也不再带徒传艺,自然也就无法传承发展。”采访中,一位戏曲界老前辈直言,戏曲是非物质文化,其传承应是活态的,师徒口传心授一直是重要方式,而名家老艺人是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对于地方戏曲来说,错失一个老艺人,有可能就会消亡一个剧种。演员如此,导演亦然,舞美设计人才、音乐设计人才等也同样。整个传统戏曲人才瓶颈的背后,凸显着机制和生态问题。
培育好苗子,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推出有力举措,持续开展戏曲振兴和扶持项目。文旅部就曾启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鼓励戏曲名家“传帮带”,对学生口传心授重点培养,促进戏曲繁荣。
“名家传戏,不是培养一般人才,而是要传精品、育高徒。”4月30日,河北梆子《百花公主》在舞台唱响,张贤等青年演员细腻大方的表演、扎实的“唱念做打”功底赢得阵阵喝彩。她们的师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感慨地说:“这一幕,让我很欣慰。”
刘莉沙告诉记者,只是看录像、学光盘,很难学到戏曲神韵,必须和名家面对面学。她自己曾有幸得到从北京请来的艺术家胡芝风老师辅导,一经点拨,整个表演就有了质的飞跃。1998年胡芝风为她“量身定制”了《李慧娘·救裴》《灰澜记·判子》等戏。2002年,胡芝风又把《百花公主》传给她。“师恩深重,老师传我的戏充实了河北梆子剧目。如今,我愿意手把手把戏传给后辈人。”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河北梆子艺术后继有人,近年来刘莉沙带领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合作创办河北梆子委培班,招收少年学员三十多名,为戏曲培养后备人才。刘莉沙建议,要抓好戏曲人才梯队建设,给青年人创造更多登上大舞台的机会,让戏曲事业后继有人、健康发展。
谈到名家传戏,韩文梅认为,不仅要传曲目表演技巧,更要传授历代戏曲人积淀下来的才情、智慧、经验,以及“精气神”。“我师父王贯英直至昏迷前,还在唱戏词儿。不跟名家学,你怎么能理解她们对戏的感情?怎么习得精髓?”韩文梅说,保定老调大师王贯英授徒十分严格。1987年,韩文梅首次参赛,演出的《调寇》一折中有一段跪步走的戏份。练戏时,两个膝盖跪出了血,但王贯英依然要求她每天坚持练,结了痂再磨破,最后还化脓。“当时很不理解师父,觉得她不心疼我。后来,师父将我抱在怀里流着泪说——‘不是我不疼你,没有过硬功夫,你以后咋立住’!”
梨园守望,薪火相传。折子戏专场演出中,名家弟子们献上的都是经典剧目,如辽剧《加林与巧珍·断情》、晋剧《教子》、滇剧《乔子口》、吕剧《王小赶脚》、秦腔《火焰驹·打路》《火焰驹·表花》、吉剧《三请樊梨花·巡营》、河北梆子《武家坡》《寇准背靴》、二人台《喜上喜》、豫剧《西厢记·红娘》等。据悉,其中很多名师的弟子都已成长为剧团的“台柱子”。可以说,此次会演,不仅集中展示了戏曲名家收徒传艺的成果成效,而且展现了优秀青年戏曲人才的精神风貌,彰显了“薪火传承”的力量。
“只有同行们携起手来、行动起来,点燃一盏盏戏曲传承之灯,才能打响河北‘北方戏窝子’的文化品牌,照亮戏曲舞台;只有不断培育戏曲人才,方能让梆子声腔的艺术长河奔流不息,奔向未来。”刘莉沙等戏曲名家说。(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标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