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角面对面|边肖: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快看点

2023-04-29 17:14:08 来源: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人物印象:


(相关资料图)

边肖,1971年出生于甘肃庆城县,现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传承人。代表剧目有《关西夫子》《苦乐村官》《西狭长歌》《大秦文公》《敦煌魂》《家园》等,曾荣获中国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荣誉。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旭光

秦腔,被誉为“梆子的鼻祖”,高亢、激越、悲壮、苍凉,磅礴大气,洗尽铅华,是扎根在黄土高坡和秦人血液深处的慷慨之声。作为秦腔的优秀代表之一,现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边肖在这次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除了参与开幕式《大登殿》演出之外,还带来了重头大戏《关西夫子》。趁着演出的空隙,记者在石家庄唐年酒店见到了边肖大师,在两个多小时的畅聊中,也体会到戏曲的艺术魅力所在。

《大登殿》背后的故事

在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开幕式上, 多剧种表演的经典剧目《大登殿》,作为“唱篇”压台惊艳全场,边肖扮演的薛平贵与河北梆子名家彭蕙蘅扮演的王宝钏,最后一对亮相,掀起一个小高潮。

“非常有幸参加开幕式。三个薛平贵,三个王宝钏,六个剧种,我觉得这个创意挺好的。”回顾开幕式的表演,边肖意犹未尽,“之前组委会跟我联系,说要做这么一个多剧种的《大登殿》,我就说让我扮演第三对的薛平贵吧。同一个剧目里面展示多剧种的表演风格,虽然唱词不尽相同,但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因为梆子的根儿是一样的,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有看点,更有亮点。”

据边肖透露,为了演好这场多剧种的《大登殿》,他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细节方面进行了微调,以便更符合晚会表演的需求。“我们是那个篇章的最后一场,时间上比较紧,唱词不多,就8句。我和编导老师说,这种戏的结构一直散着唱,给人的感觉上有点凌乱。于是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对唱腔重新规整,既突出了多剧种的特点,角色的个性也有所提升。而且,在秦腔最古老的版本里面,当时的老艺人为了赶时间,也是有这么一段。和大家排练的时候,很顺利,导演和专家也比较认可。”

唱腔解决以后,还有不同剧种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如果前面一对演员话音刚落,后面立刻接上,未免过于突兀。“我说很简单,这一段秦腔就是简板,一句导板就出来了,只是需要前面做一个音乐统筹过渡,从原来那个调转到我们的调上,这样一调和,整个音乐就可以无痕衔接,没有违和感了。”边肖说道,“最初的过渡音乐是30秒时间,我说最好加到1分半左右,以便完成队形变换、演员亮相等环节,也显得更有仪式感。这个故事发生在长安,我加了一些唐朝古乐进去,现场效果很恢弘,但因为种种原因吧,最终确定为40秒左右。”

在演出的过程中,不知道现场观众是否注意到,边肖彭蕙蘅组合的《大登殿》,节奏快了一些,时长短了一些,“我这一段唱,正常节奏是5分钟左右。但晚会的氛围不能太慢,四平八稳的话会让观众觉得时间太长,于是节奏稍微加快,缩短到4分钟左右。这对演员是个考验,如果着急赶时间,导致节奏太快,就好像这个皇帝是篡位得来的,所以要把握好火候。如果说正常的节奏,表现的是薛平贵当了皇帝后,终于实现了理想抱负、志得意满的样子,加快之后则可以理解为迫不及待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忠心。节奏不一样,表演的感觉不一样,心理体验也不一样,这就是咱们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

这样的会演越多越好

这是边肖第二次来到石家庄,开幕式结束之后,他便返回西安,“我第一次来石家庄,还是2016年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当时我还在甘肃陇剧团,表演的剧目是《大秦文公》,讲述的是秦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创立伟业的过程。5月6日由我主演的《关西夫子》展演之前,我会再次过来。”

今年的展演活动吸引了全国多位梅花奖得主,称得上声势浩大。对此边肖表示,这样的活动太少了,如果能有更多类似的会演,戏曲人之间多多交流,统一理念,再向社会各界呼吁,才会有更好的前景。“戏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唱念做打、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所有的艺术门类都能从中找到影子。但说实话,戏曲现在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层面上要求大力扶持,把老百姓的目光转到咱们的传统文化上;然而观众层面,好像觉得戏曲很土,还留在随便搭个台子露天表演的印象中。”

边肖说,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次的梆子声腔会演,既是梆子艺术很好的推广舞台,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民族魂魄。戏曲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如果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都忘了,若干年后可能就会失传,再也找不回来了。”

秦腔发展要与时俱进

秦腔作为梆子的鼻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样面临着诸如后备人才匮乏等困扰。

边肖所在的陕西戏曲研究院,是秦腔的主要阵地之一,“现在秦腔的问题是两极分化严重。由于社会的进步,软硬件方面条件好了很多,好演员从扮相到唱腔都比老艺术家好不少,但这样的每一个团队都是凤毛麟角,从艺术角度而言整体水平呈下滑之势。而且秦腔后备人才严重匮乏,因为选材范围基本上限制在西北地区,其中甘肃和宁夏比较好,甘肃也只能是在河东,河西走廊那边也不行,他们说话根本听不懂,光改正发音就够折腾了。”边肖说,“我们目前相对好一些,每隔十年会招一次学员班,约100多个学生,这帮人出来后,根据各人的情况和特点,分配到不同岗位上,基本上能够支撑起来。”

对于秦腔未来的发展,边肖说了八个字: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观众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具体到陕西戏曲研究院本身,则是“现代戏为主,传统戏作支撑,加强创作能力”。边肖说,他们共四个团,分工明确,其中一团的任务是演好原模原样的传统戏,加强舞美、服装、灯光等技术环节。二团以创作现代戏为主,三团以改编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为主,四团是青年实验团,“有什么想法、什么手段都可以在这里试演,像试验田一样,然后再去改进。这些演员也是非常优秀,所以除了试验之外,也会拍一些传统戏。”

边肖建议说,秦腔应该从娃娃抓起,最好纳入中考、高考的加分范畴,“我经常在陕西对相关人士说,学体育能加分,学器乐能加分,为什么学戏曲不能加分呢?而且学戏对身体也有好处,练练功,唱唱戏,肺活量也增加了。等到秦腔能够加分的时候,不用我们再去辛苦的宣传推广,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标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