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要注意,常见误区要避开!调肝理脾养气血正当时~

2023-02-09 17:26:45 来源: 南国今报

进入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复苏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抓住恢复身体元气的最佳时节,为一整年的健康带来良好开端。但是你知道吗,常见的很多养生方法并不科学。

>>春季养生常见误区


(资料图片)

误区一:“春捂”不当

家中老人常说春捂秋冻,然而儿童和老年人盲目春捂,反而捂出一身病。专家提醒,春季穿着应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同时,“春捂”要注意以下三点:

别急着“换季”。冬季衣物先别急着收起来,等气温稳定了再收起来。

随时增减衣物。春天气候变化异常,早晚温差大。可以带件衣服备用,晚上睡觉注意盖好被子,避免寒气损伤阳气。

别捂出汗。捂过头了也会导致感冒、抵抗力下降。

误区二:春天一困就睡

在春日阳光照射下,人体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容易导致大脑缺氧,进而招惹到“瞌睡虫”。但一困就睡,对健康很不利。睡得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

解决春困不能想睡就睡,要抓住两个黄金时间点:一是起床后;二是午饭后。《黄帝内经》提到:“夜卧早起”。就是说春季可以稍晚点睡,但要早起,以顺应人体阳气的生发。

误区三:门窗紧闭

春天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门窗紧闭,或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导致感冒流行、传染性疾病高发。

不论家里还是办公室,都要保证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最佳的通风时间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

误区四:一上火就吃解毒丸

在春天,很多人容易上火,有些人一上火就吃解毒丸,乱用降火药,这是最大的“灭火”禁忌。其实,有些看似“上火”的症状,并不是上火,例如便秘,或许是体虚的表现。所以,春季要弄清身体上的心火、胃火、肝火、肺火还是肾火,再对症下火。

误区五:吃得太酸、太辣

“春夏补阳”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崇的养生准则,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故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中医讲春为肝气当令,它有利于调节各大脏腑的功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易伤脾。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因此春季应少吃酸以防肝气过旺,多吃香辛的食物可疏发肝气而补益脾气。

韭菜是春季最好的蔬菜,可多吃但不宜过量;而香菜、葱、蒜、莲子等也适合春季吃。同时,应告别冬季养生式温补,改以健脾胃。少吃发物和易引起“上火”的食物,如鱼、虾等,患慢性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常做6件事,调肝理脾养气血~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机,这时候大家一定要做好这6件事,不仅可以祛寒湿、调脾胃、养气血,还可调肝理脾,守住健康!

一、艾草泡脚祛寒湿

早春时节风、寒、湿尚显,所谓“寒从足下生”,艾叶煮水泡脚能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在此时节用于防病保健较为适宜。

方法:取艾叶50克,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小火继续煮5分钟,放凉至40℃~50℃泡脚,每次20分钟。对容易外感、有关节疼痛者非常合适。

二、搓手心养血保肝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有调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所以搓热手心有活血的效果。

方法: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晨起后及中午11~13点均可进行操练。

三、双手摩腹调脾胃

摩腹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振奋精神的作用,男女老少都适合。

方法:搓热双手,然后双掌重叠置于腹部,以脐为中心,分别用掌心沿顺、逆时针方向各揉50周。建议饭后半小时或晨起后做。

四、早起梳头养气血

《养生月览》说春天可“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这时节很适合梳头,可以起到宣通郁结、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作用。

方法:早上起床后,舒展一下筋骨,再缓缓梳头一百次,人即刻会感到神清气爽。

五、听音乐调肝理脾

据《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分别对应五音。角音对应肝脏,其声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宫音对应脾脏,其声高大响亮,长远以闻。

方法:可多听听轻快、明亮、悠扬、恢宏的音乐,如《彩云追月》等,具有调肝怡神、健脾和中的作用。

六、滚背活动通气血

滚背动作可以通过对督脉的刺激达到补阳、升阳、壮阳的目的。可以在每天早晨滚背3~5分钟,滚完以后会有背部发热、气血疏通的感觉。

方法:在地上铺一条毯子,地面不要太硬,坐好后双腿弯曲,双手扶住膝盖,重心落在尾骨和坐骨之间,将双脚抬起,大腿靠近小腹,保持这个姿势前后摇摆。

(综合自人民网、中国中医药报、科普中国等,编辑:王景)

标签: 黄帝内经 气候变化 负阴抱阳 传染性疾病 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