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在线丨@保险消费者,这三类骗局要警惕
2022-07-09 06:04:27 来源: 南国今报
0浏览 评论0条
不法机构冒充监管部门进行诈骗、冒充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通过诱导客户办理保单贷款进行诈骗、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谋取不当利益……近来,在保险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针对保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了解、不满意等情况,设置骗局坑骗消费者,给保险消费者造成不小损失。记者整理了监管部门近期公布的风险提示,希望保险消费者提高警惕。
冒充监管部门进行诈骗
(相关资料图)
典型案例:保险消费者李先生接到来电,来电人向其核实身份信息和保单信息后称:“近期大量投保人到监管部门投诉某保险公司不履行保险合同中的分红利率约定,实际收益利率远低于合同约定的利率,要进行集体维权。本公司受监管部门委托,汇总投保人信息,以便维权。”李先生第一时间向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核实,避免了资金损失。
监管部门提醒:监管部门不会委托任何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维权业务,且此类骗局可能涉嫌非法集资,造成消费者经济损失。建议保险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不法分子冒充监管部门实施诈骗。如接到相关电话,应当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或监管部门核实并反映情况;遭遇诈骗造成损失的,应保留相关证据、线索,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诱导客户办理保单贷款诈骗
典型案例:保险消费者张女士接到来电,来电人自称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并邀约其参加老客户回馈活动。见面后,该不法分子以按照保单回馈现金为由,骗取张女士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号码等信息。此后,张女士仅在前4个月收到相关机构小额转账,后续便无法再与该不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取得联系。6个月后,张女士收到保险公司短信,提示其偿还保单借款,经与保险公司核实发现,上述机构并非保险公司,不法分子利用张女士手机、身份证和银行卡,为其办理了保单贷款,而张女士配合做了短信验证、人脸识别等验证操作,造成了资金损失2.9万元。
监管部门提示:一是识别不法机构骗局。收到可疑邀约时,可通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核实机构营业场所是否为保险公司地址、相关人员是否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二是发现可疑情况,建议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反映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三是通过手机App办理投保、退保、保全、保单贷款等业务时,确保自身充分知晓相关业务的具体情况,避免造成损失。
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谋利
典型案例:保险消费者王女士关注到某网络平台宣称“可以办理保单全额退款”。经联系,对方称是“法律咨询服务公司”,可以代消费者进行投诉,拿回全部所交保费。王女士与该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并支付“服务费”,费用为保单退保金额的30%。之后,王女士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投诉,保险公司第一时间核实情况,发现销售过程存在瑕疵,及时满足了王女士合理诉求。王女士通过正规投诉方式解决了合同纠纷,但损失了交给“法律咨询服务公司”的定金,且该机构掌握了王女士的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王女士面临较大信息泄露风险。
监管部门提示:代理退保有风险。一是代理退保机构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涉及隐私的敏感信息,客户个人信息存在被泄露和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二是部分代理退保机构涉嫌非法集资,保险消费者将退保资金转投非法理财产品,一旦理财公司“爆雷”或“跑路”,资金的损失难以追回。三是部分代理退保机构与黑恶势力勾结,个别保险消费者在退保过程中想终止委托代理关系,遭到代理退保机构联合黑恶势力的恐吓威胁。
此外,退保也会使保险消费者失去保障,当消费者想再次购买保险时,往往由于年龄和健康状况等不满足承保条件,无法再次投保。建议保险消费者充分考虑自身保险保障需求,谨慎办理退保。如因销售误导等问题确需退保的,可以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或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权,切勿给代理退保机构可乘之机。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张静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