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打铁是什么典故?嵇康打铁讲了什么?
2022-12-28 10:48:11 来源: 南方热点
魏晋时期,山阴县城外有一大片竹林,经常聚集着七位名人。他们喝酒愉快,谈吐自如,潇洒脱俗,是当时的一大奇观。人们称之为“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王戎还有阮咸,其中嵇康是最有名的也是最不羁的。嵇康原来姓奚,为避仇人隐姓埋名,所以改名叫嵇。嵇康从小就非常聪明,博览群书。长大后更喜欢道家作品。嵇康身高一米八左右,风神姿态特别秀美。当时有人说:他的举止潇洒脱俗,他的形容清静凝定。还有人说:嵇康这个人,他的风神仪态,就如风入松的声响,逸致高远而舒缓悠长。
同是“竹林七贤”、有选贤用能之明、曾与嵇康相友善、后被嵇康遗书绝交的山公巨源曾说:嵇康这个人,他的为人处世,正直挺拔,就如同傲然独立的青松,他的醉态,更是绝倒,你看他倾颓的样子,就如同巍峨的玉山将要倒下来了。
就是这样的人物,似乎和“铁匠”、“打铁”没有任何关联。
但是,正是这样的人物,就偏偏会“打铁”;也只有这样的人物去“打铁”,才更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
可惜的是,也是因为“打铁”,断送了嵇康的性命。
其实,嵇康和曹魏算是姻亲关系,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曹操的曾孙女是他的妻子。
曹魏时期,嵇康曾经官居中散大夫。司马氏在曹魏横行的时候,嵇康就再没有做官。猜想,其间的原因,大致不过以下几点:
其一,从所谓家国的观念来说,忠贞不二,应该是士大夫阶层的传统理念和信仰,虽然不能在朝代交替的时刻杀身以成仁,但是,坚守自己的理念,以老庄为依托,避世、隐世,不和有心篡权的权贵苟合,也是坚守自我的途径之一。
其二,从个人亲情的角度来看,作为曹魏宗室的姻亲,与曹魏政权的那些统治者们多少是有些血亲关系的,这里面的情感是无法割舍的。
其三,从可能发生的政权轮替来讲,虽然曹魏取代汉室的手段不会比司马氏拉曹氏下马高明多少,但是,站在嵇康的角度、或者在嵇康的眼里,这种阴谋或者阳谋夺取政权的方式,多少是有些不光彩的、多少会让人不齿的。
其四,从当时的政治现实观察,权力者之间的明争暗斗,权势的瞬间倾覆,政治环境的险恶,也是不能不让人忧虑的。
其五,从当时的社会氛围分析,太多的名人异士是散落在民间的,猜想,“魏晋风度”里面的名士的老庄风习,也是以吟啸林泉为髙致的。
基于以上的实情,嵇康在司马氏实际当权的现实之下,怎么可能去做官?
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作为社会的人,大家都有身不由处:
一是你要吃穿,你要生存下去;
二是作为统治集团下面的“庶民”,你会有意无意间被卷入政治的漩涡,管你愿不愿意,特别是嵇康这样的名士、高士,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人士。
面对生存问题,吟诗作赋写文章,是没有出路的。还好,嵇康有一技之长,这一技便是打铁。聪明的人,一通百通。
嵇康就是聪明的人,他的理论高深,文章高雅,人品高洁,即便是所谓的粗活打铁,他也可以称得上是高巧,甚至是高绝。
嵇康铁打得好,他也喜欢打铁。
当时,嵇康家里有一颗柳树,这棵树长得枝繁叶茂,嵇康环绕柳树挖了个水沟。每到夏天,嵇康就在这棵柳树下打铁。
遥想当年的图景,眼前是一副天然的画卷:
夏日火红,绿树浓荫之下,有清流环绕,炉中炭火炽热,一位身材魁梧,气质非凡的名士,在舞动锻锤,叮叮当当,火花飞溅……
如果历史至此便结束,似乎就成了一出田园诗篇的演出。历史毕竟就是历史,它的真实与惨淡往往都是发人深省的。
嵇康打铁,是因为生活过不去,他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补贴家用。
想当年,他在树下打铁,还有“竹林七贤”之一、名士向秀给他拉下手。
于是,经常有人可以幸运地看到他们两个在嵇康家的柳树下打铁自娱,嵇康掌锤,向秀鼓风,两人配合默契、旁若无人、自得其乐。
有一次,嵇康在打铁,司马氏的谋士、好友,权贵出身的才子钟会专程去拜访嵇康,嵇康只顾自己打铁,对钟会不理不睬,也没有所谓的礼数。等到钟会要走的时候,嵇康问他:
“阁下因为听到什么来到这里?阁下又看到了什么而离开这里?”
钟会素有才辩,他回答说:
“我听到了我听到的东西才来到这里。我看到了我看到的东西就离开这里。”
因为这件事,钟会记恨在心。于是,他回去以后就对司马昭说:
“嵇康这个人,才学卓绝,是个危险分子。还有,他可以左右舆论,影响力也不可小觑,留着他,始终是个祸患。”
山涛当年举荐,嵇康拒不出庐,还与山涛书面绝交;钟会亲自专门拜访,嵇康爱理不理;加之又为好友吕安辩护;这许多事体,终于酿成了杀身之祸。
其实,钟会说嵇康有左右舆论的影响力,并不是空穴来风。嵇康处斩时发生的状况,是最好的注脚。
嵇康即将上刑场前,有三千名太学生以请嵇康当老师为理由,希望保嵇康一命,没有得到当局实权派的容许。嵇康死后,天下之士,都为他惋惜,为他伤痛。
嵇康死后一两年之间,司马氏就废了曹魏,自己登基临朝。
嵇康虽死,打铁的事,还被作为美谈。
世间再无嵇康,世间再无如此秀逸的打铁名士了。
试问,嵇康之后,谁还能打铁?
呜呼,哀哉!
据说,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罢,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
“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请教我,想要学习《广陵散》,那时,我因为吝惜,故而不曾不教授与他,从此以后,《广陵散》要绝响于世了。”
哀哉,呜呼!
嵇康一生留下了无数作品,在音乐、书法、文学、养生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音乐方面,嵇康创作了两部乐理作品《琴赋》和《声无哀乐论》,还创作了四首钢琴曲《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在保健方面,嵇康写了《养生论》,这是历史上第一本综合性的保健书;嵇康擅长书法,最精的是草书,他的字堪称气势凌云。嵇康在文学方面贡献最大,包括诗歌和散文,其中有50多首嵇康写的诗并存。嵇康写的《隋书经籍志》的一部分已经丢失,目前只能找到十卷。
[责任编辑:]